热播的文化综艺《国家宝藏》第三季,让一位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“宝藏”摄影师赵震登上热搜。他是给兵马俑拍“证件照”的文物摄影师,为拍一张照片甚至要等一年,偶然发现兵马俑唇边的指纹,让这位感性的70后大男孩激动哭了……采访中,他跟扬子晚报记者分享了那些打动自己,“一眼即千年”的神奇瞬间,他说,“我拥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”。
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,经历2000多年岁月洗礼,他们不仅是当时整个政治经济文化,以及社会变化发展的缩影,也是赳赳秦风的精神守护者。

你知道吗?在陕西车牌上的水印就是一尊跪射武士俑。跪射武士俑双手在腹前作握弓状,这样的动作代表他的兵种是弩兵。在秦始皇帝陵中,像这样的各类秦俑(按照密度估算)有近八千个。
给兵马俑做“身份证”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震走到台前讲述他们的故事。疫情期间,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坑内,为每尊兵马俑拍摄头部正面证件照,完善文物档案。”

目前出土的1300尊兵马俑,每尊兵马俑都有文物档案,而这些文物档案的总和,称之为“文物总账”。赵震说,“就像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一样,我和同事在给兵马俑的总账做新的补充。目前为止,我已经完成了一号坑862尊陶俑的拍摄。” 赵震说,“我们有个原则,工作的时候,尽量不会干扰观众参观,因此没有大块的时间可以完成这项拍摄工作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40年来没闭过馆,就利用疫情期间闭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完成。”赵震说,每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的编号,考古编号、库藏编号,以及状况介绍等。你像今年世界博物馆日期间,铠甲武士俑和跪射武士俑就来南京博物馆巡展过,“出去一趟,这些‘旅行’记录也要更新。”
拍摄的过程从了解前期资料开始,然后给每个俑拍正脸、侧脸,最后拍编号,一个俑至多要拍一百多张,少则三四十张。让赵震开心的是,这次拍摄可以让文物总账得到更新。“专家想看俑的发髻是什么样子,就不用下坑,查阅电子信息就可以了,还可用于公众传播。”当然,这项工作还没完,1300件秦俑还有剩余部分要拍摄,也还会有新的挖掘发现等待被记录。
赵震的日常工作是负责拍摄秦俑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,已经过了23年。戴上护具下坑拍摄,每天工作4到6个小时,一天下来要走几万步。不停地再站起来,蹲下、跪下,见缝插针,经常是灰头土脸地出来。而且俑坑的环境温差比较大,像一号坑称为“减肥训练班”,一个夏天下来,可能会瘦十几斤。冬天冷,但衣服不能穿得特别臃肿,会威胁到文物的安全。可能离隔墙只有十公分,相机根本进不去,那就用高像素的手机。赵震说,好处是可以语音识别,拍照!拍照!一天要喊几千声。
“平常每天都会有阳光撒进去,但就是冬至前后,阳光最漂亮。”赵震说,而且冬至在秦朝是岁首,新年的开始,这一天拍特别有意义。“你能想象,同样的阳光洒在两千年前的这些人身上吗,那种景象很触动我,特别诗意的画面。”
当一缕温暖的阳光照射进俑坑,瞬间点亮灰色兵马俑世界。神奇的光影效果,如同具有魔力,令人震撼。赵震说,“当阳光低角度地射进兵马俑坑,在那一刻,所有的兵马俑都活了。他们就是一支沉默的军队,在太阳的余晖下,那就是大秦帝国的影子。”
赵震告诉扬子晚报记者,给兵马俑拍照,既是自己的日常工作,也是一个不断带来全新的乐趣、令人享受的过程。“一进一号坑,那就是我的世界了。那一刻对我来说特别神圣,兵马俑坑就是我的神殿,我的精神世界”。在他看来,“拍摄兵马俑的时候,当你和他站在一起,透过镜头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,你能感觉到他的呼吸。那一刻,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,而是祖先。” 他说,“我的世界就是在这个博物馆里头,我能见到,我能想到的,都是兵马俑。还是那句话,我有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工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