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17日,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完成月球自动采样后返回地球,成功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。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“绕落回”三步走的收官之战,也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、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。中国为何要去月球“挖土”?嫦娥五号探测器是如何再入返回地球?带回的月球样品又将如何使用?未来中国还会探索哪些星球?
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、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、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“中国焦点面对面”专访,进行权威解读。
记者:12月17日,嫦娥五号探测器“万里走单骑”结束月球任务返回地球,成功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。您能否带我们简单回顾一下,嫦娥五号探月之旅是如何一路“过关斩将”?期间经历了什么?
裴照宇:嫦娥五号从2020年11月24日发射以来,经历了地月转移、近月制动、环月飞行,着陆器和上升器(组合体)进行月面着陆,开展了月面采样、月面上升、与轨道器进行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,之后轨返组合体进行环月等待飞行,然后又进行了两次月地入射、月地转移、高速再入地球,大概算下来是11个(飞行)阶段。

11月24日4时30分,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,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,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,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,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。
嫦娥五号以(每秒)11公里左右的速度再入地球,主要面临两个问题。一(是)速度高会带来力的影响、热的影响,这个速度比地球轨道再入速度(每秒)七点几公里,要多三点几公里。我们采用跳跃式,通过两次再入地球,增大航程增加再入时间,使得力的冲击降低,热的影响也降低。
采用半弹道式,就是以初始的再入速度、姿态、再入角等作为再入的初始条件,通过升力控制实现对飞行轨迹的航向控制和俯仰控制,这样就可以更准确地落在预定着落地点。所以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解决了落点精度问题和再入过程的力的影响、热的影响问题。
我们平时都玩过打水漂,用一个片石打在水面上,在进入水面之后,水的升力会使片石再一次弹起,然后重力又会让它再一次进入水面以下。嫦娥五号返回器也大概是这个过程,它第一次进入大气之后,大气会给它提供一定升力,升力使得它又从大气层中出来,进入到大气层外,然后重力又会使它再次进入大气层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打水漂”。

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,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、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“中国焦点面对面”专访。
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,大家提出来月球科研站的概念。打一个比方,我们去南极考察,过去是派船去,每次船去船回的方式,在南极进行的考察活动是有限的,现在我们已经在南极建了好几个科研站、考察站,这样在南极的科考活动更有效益了。所以我们想在月面建设一个月球科研站,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。